墨坛库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三百三十三章 教子一经

第三百三十三章 教子一经


  察举制度通常要经过这样一些程序:一个年轻人必须先进入太学读书,根据毕业考试的成绩分成甲乙二科,甲科出身称为“郎”,留在皇宫中担任侍卫;乙科出身称为“吏”,回到家乡担任地方官的僚属。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和实习后,才由中央或地方的官员,根据他们的各方面表现进行举荐,最后再经过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正式走上仕途,为官从政。

  相对于先秦时期,以血缘为基础的世袭制和分封制,察举制度显然是一大进步。因为从原则上说,它的政权是面向所有读书人开放的,而且选官标准又是以德才为基础,所以基本上打破了由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然而,这看上去既合理又公正的一套选官制度,事实上却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大多数人根本读不起书。此时的书籍都写在竹或帛上,一片竹简最多只能写二十来字,传抄既费时又费力,更不便于携带和流通;帛虽然没有这些问题,可它是昂贵的丝织品,用它来书写,成本又太过高昂。(前文提过,刘病已发明出了纸张,但尚未在社会上大规模普及纸张和雕刻技术)

  如果是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人,家中藏书丰富,要做到“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不是什么难事。可要是出生在没有藏书的普通人家,为了读几本书,往往就要跋涉千里、寻师访友,其读书求学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的官职虽然是不可世袭的,但是“书籍”却是可以世袭的,因此诗书传家的家庭就具有了某种“垄断性优势”。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要占有“知识和学问”这种稀缺资源,就能比较轻易地获得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换言之,一个读书人的家庭,很容易就可以变成一个做官的家庭,变成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所谓“黄金满箧,不如遗子一经”,正是这种情况的鲜明写照。

  家族中只要有人当过郡太守,拥有过察举之权,那么经他察举进入仕途的人就成了他的门生故吏。这些人将来一旦在政治上得意,通常都会回过头来报恩,也察举他“恩师”的后人。因此在一个家族中,只要先辈曾察举过别人,他的子孙被察举的可能性,自然就远远大于普通人。久而久之,每个郡中就会有那么一两个家族,几乎永远占有“孝廉”的名额。这样的家族慢慢就具有了后世所谓的“郡望”,形成了高高在上、拥有特权的“士族门第”。

  察举制度本意是在消灭特权、破除世袭,不料到头来又造成了新的特权阶层和另一种变相的世袭。

  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度已经“流弊丛生”、不堪一用了。选举出来的都是“名不副实”的人,既无才又无德。就像桓、灵帝之际,民间歌谣所唱的那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成了一个莫大的讽刺!

  刘病已又想到一个问题,能否将察举制度改成九品中正制呢?

  历史进入到三国混战的时期,两汉察举制度败坏,新的选官制度自然就应运而生。这项新制度就是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年间所创立的“九品中正制”。

  曹操是一个乱世枭雄,他的政治作风务实而功利、重才而轻德,所以选拔的都是具有实际能力,能够对现实政治做出贡献的人。正是所谓的“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促,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正如上述,此项制度本来也只是曹操创建的一种临时性的行政措施,却一直沿用下来,等到后来曹丕篡汉登基,接受陈群的建议,便将其正式确立为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从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起,在两汉延续了四百年的察举制度彻底终结,“九品中正制”全面颁行,此后一直被魏晋南北朝沿袭,历时又达四百年之久。

  所谓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府于州郡中特置“中正”之官,专门担任选举之责、品评地方人物,分其为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人才评选的标准有三:一、“薄伐”(家世出身);二、“状”(才德行状与政绩表现);三、“品”(人品优劣)。人物的品级评定后,再由各级中正官依次上报,最后报告中央司徒府。

  当年,曹操创建这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矫正汉末察举制度,徒以名德标榜、不务实际的毛病,进而“杜绝朋党”、“破除门阀”,加强曹魏中枢政权的力量。可谁知施行不过数十年后,产生的流弊比之两汉察举制,便有“过之而无不及”。

  九品中正制最致命的缺陷,就在于一切都取决于“中正官”的一己爱憎和个人好恶,选择人才虽然有一个表面上的标准,但这套标准却很难做到真正客观,更无法量化,最终仍然是以中正官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于是九品中正制便滋生了“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一人之身,旬日异状”等种种弊端,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等社会局面。最后,真正的人才“湮没无闻”,政治权力被门阀世族完全垄断,特权阶层“奢侈无度“,官场腐败丛生,吏治一团黑暗。

  后来西晋的”八王之乱“及”五胡闹中原“,和长达三百年的南北朝乱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刘病已决定不采用这种制度,但是以九级来制定官员的等级,比照现行制度似有可取之处。

  九品中正制一直沿袭到了隋朝初年,至杨坚执政中期才被罢废。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创设了“进士科”,令天下士人“投牒自进”,由朝廷举行策试,后又改试诗赋。这就是科举制的开端。

  科举制虽由隋炀帝始创,但不久便遭逢战乱,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时期,科举制才得以正式确立。


  (https://www.motanwx.cc/mtk131837/7399840.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