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三百三十二章 举孝廉

第三百三十二章 举孝廉


  汉家制度规定,为了保证太子一上位,就拥有一个有强大战斗力的团队辅佐,通常,会从天下郡县调拨两百石到四百石的年轻英才,以为太子羽翼储备,常年培养在天下郡县的衙门中。等待时机成熟,再调入少府,担任各司曹令丞,仔细观察,最后,挑选出二十人,作为太子舍人。

  最关键的是,汉室朝廷将太子舍人的挑选和培养是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在执行的。

  大汉皇朝还规定了,假如新君即位,太子位暂时空缺,那么太子宫其他属官都会裁撤,唯独会保留舍人。(相当于天朝的中组部后备干部力量培养制度,舍人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天朝的中组部后备干部,舍人直接受到少府衙门的管辖。)

  那么,什么人才有资格成为舍人备选呢?

  如果想成为舍人备选,有两个途径:

  1.寒门子弟,通过每年的考绩。评为上等的乙科,可以入选。

  2.你家里家声不错,本人也素有文名。获得地方官甚至朝臣的举荐。

  而最终想要成为舍人,还需要在少府,历经种种考验,最后由少府令、丞、监三巨头共同挑选,呈交天子御览。最后由太子点头,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光荣的舍人,加入储君的大家庭。

  而太子舍人,算是除了太子三卿九臣外最有前途和未来的人了。

  每一位太子,最终即位后,其舍人中杀出九卿,甚至三公者比比皆是。

  譬如孝景皇帝时的名臣晁错,最初就是从太子舍人位置上一路逆袭,杀出来的猛人。

  毫不夸张的说。太子舍人,就是从天下英才之中千挑万选而出来的菁英。

  每一个的才能,至少都能做好一地县令,中上者能到达郡守、郡尉,最有出息的,拜为九卿,位列三公!

  毫无疑问是每一个都是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英才,淘汰掉无数竞争者后的胜利者。

  当然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能力和手腕,历届舍人,起码有一半是靠拉关系走后门,才进入舍人名单中的。

  孝武皇帝之时,公孙贺就是靠着开后门,贿赂了当时的宫廷宦官和少府的令丞,才混进了刘彻的太子宫。

  不过,换一句话说,能打通少府衙门的关系,更封住宫廷宦官的嘴的人。这样的人,家世那里是一般人比得了?起码也是郡守一级的大员子孙!

  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太子与天下豪杰相交,按照制度,还会在上林苑中为太子单独建立一个活动区域。

  总而言之,汉室的建储思想,是以培养太子的各方面能力和手腕为目的的。是要保证,一旦天子发生意外,太子立刻能顺利接过权力。尤其是发生了吕氏乱政的悲剧后,为了不至于重蹈覆辙,太宗孝文皇帝,准许了太子培养自己的武力班底。

  正因为如此,孝武皇帝执政之时,太子刘据能在巫蛊之乱中发动长安军民数万人。

  当今太子年幼,根基尚浅,这整理太子宫内务,梳理太子各属官职权的事情,自然也由当今天子来安排。

  立太子的这步棋,刘病已想了很久,好处很多,具体来说来以下几点:1.明确刘奭的政冶地位,为自己培养接班人;

  2.让刘奭可以居住在太子宫,可以有效的把他保护起来,避免霍氏集团“狗急跳墙“,伤害甚至劫持他;

  3.刘病已知道自大汉皇朝立国百年以来,就饱尝人才匮乏的苦恼。没有足够的人才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官吏,没有合格的官吏来治理地方,实现自己的政冶抱负就是一句空话......

  刘病已想作的事情其实很多,如何打破霍氏集团对朝堂的垄断,如何让大汉皇朝在执政一百余年后重新焕发活力,如何自己执政时如何重新揪起“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学术高峰.......要做到这些,只光手头上的这些人,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借着为太子建立幕府,刘病已准备推出自己的人才选拔机制。刘病已因为不熟悉这个时代,最初也不敢贸然行动。经过了这些年的岁月,刘病已对这个时代已经有所了解了。

  刘病己深知,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出人头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顺利入仕。所谓“学而优则仕”,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说的都是一回事,那就是——一旦能够顺利走上仕途,该有的一切自然都有。

  换句话说,一旦拥有政治权力,连带着就有了社会地位、有了名声、有了荣誉、有了财富、有了女人、有了想要的一切!(中国社会之所以迄今为止仍然遗留着浓厚的“官本位”色彩,其主要缘由在此。)

  简言之,在古代中国,政治决定了人们的一切!

  那么,哪些人才有入仕的资格呢?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按什么标准入仕呢?起点是否公平,规则是否公开,结果是否公正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考查大汉皇朝的官员选拔制度。

  大汉皇朝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最普遍实行的是“察举”。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官对当地的吏民进行考察,以品行为标准,以地方舆论(乡评)为根据,把人才选拔出来,向中央举荐。察举的科目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叫“孝廉”。所谓孝廉,顾名思义,就是“孝子廉吏”。之所以要以“孝”和“廉”为标准,是因为“孝悌”是为人子者最重要的品格,而“廉洁”则是为官者最重要的操守。

  孝廉之举始于太宗孝文皇帝,本来是不定期选举,从孝武皇帝时代起则逐渐成为一种定期定员的选官制度。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和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孝武皇帝曾两次下诏,责令每个郡国每年必须选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到了东汉时期,中央政府更是严格规定:凡户口满二十万的郡国每年必须举荐孝廉一人,其中较大的郡可以举荐二人,而户口不满十万的郡则每两年举荐一人。


  (https://www.motanwx.cc/mtk131837/7399839.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