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宋时明月 >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315章 我要拉帮结伙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315章 我要拉帮结伙


  苏迈知道赵兴的脾气。赵兴对自己父亲的那份尊重让他心中感动。但赵兴把怒火发泄到潘大临身上也不对。他跳起来。上前按住赵兴的手。劝解说:“离人。休的怪潘大哥。父亲身体虚弱。岂能怪罪他人。”

  赵兴若是狂怒起来。凭苏迈是压制不住的。随行的帅范见势头不对。跳起来抱着赵兴。大喊:“不关潘老的事。太尉大人。休的胡乱迁怒----冷静。冷静!不要闹出大笑话来。”

  赵兴余怒未息:“米芾呢?”

  旁边站的钱世雄轻咳一声。解释:“逃了。坡公辞世后。米公说太尉你一定不会放过他。恰好倭人大道不三也来拜访。他便央求大道不三带他去倭国暂避。”

  赵兴咬着牙说:“他以为逃到了倭国。我便抓不住他了吗?”

  帅范松开赵兴。继续劝解:“不关米公的事。太尉。冷静些。坡公辞世的消息。还要赶快报告朝廷。”

  在原本的历史上。苏东坡是贬往岭南。御赦回归。并暂居乡中的。朝庭虽然打算让他担当礼部尚书。但因他没有履任。所以算是平民百姓的身份。几个孩子也都是白生。仅有苏迈担当一个小小县尉。所以苏轼的葬礼级别很低。赶来吊唁的仅仅是苏轼的朋友。

  一代文宗。过世的时候如此凄凉。想起来就令人伤感----历史记述到这。整个大宋都在背后丢脸。

  但现在。有了赵兴出面。历史则完全不同了。

  在正常的历史中。朱一个小商人。都能被人称之为“东南小朝廷”。赵兴跟朱比较。后者拍马也追不上这位“大宋第一军阀”。

  要说赵兴现在的官位。要在历史上寻找例子。也只有组建清代北洋水师衙门的李鸿章可以跟他比----大宋南方的关税全在他手里。除此之外。他还握有一支不下于北洋水师的庞大舰队。可谓要人有人。要枪有枪。

  如果这些还不算什么。那么还有一个方面则让人不的不赶来拍马屁:常州属于两浙路。两浙路总共才有多少州县。而临海的五个州全在赵兴手里。再加上广东、广西两个指射之的。以及福建整整一个路。这些的方的官吏任免都由赵兴做主。如今赵兴带着任命赶来常州。他的衙门还是一个空壳。现任官员、候选官员。那些有功名的。无功名的。平常没有借口凑上去巴结。现在一来吊唁一代文宗二来寒暄。这样的好机会哪里去找。

  于是。苏东坡去世的消息传开。吊唁的人排着队。从常州一直排到杭州。连黄州也不能幸免。刹那间。所有的道路上都是向常州赶路的人群。

  无数人从天下各处赶至。都借着吊唁的名义拜会。为此葬礼的排场越来越大。到后来。常州半座城都成了吊唁场所。但这种场面还不算截止。稍后。倭国、高丽也纷纷遣人过来吊唁。在京城朝贡过后的两位交趾郡王也听到这消息。他们一方面想缓和与赵兴的关系。一方面。也确实心中钦佩苏东坡的才华。所以两人在回国的路上拐了个弯。也赶来常州吊唁。

  五月。向太后病逝。这也意味着小皇帝头上再也没有紧箍咒。他开始彻底、完全的掌握了大宋朝政。

  五月中。京城里的小皇帝接到了赵兴发过来的丧讯。别人的面子不给。赵兴的面子不能不给。故此。苏轼死后的封赏要比历史上丰厚。此时。苏轼虽然平反。但他的文章还延续着章时代的禁令。小皇帝大笔一挥。对苏轼的文章彻底解禁---这比历史上苏轼文章解禁提前了一年。

  不仅如此。小皇帝还派出刚刚赶到京城的黄庭坚、张耒作为吊唁使。代表朝廷赶往常州吊唁。在路上。黄庭坚顺便通知了其余几个师兄弟。结果等他俩赶到常州的时候。苏门六君子。再加上赵兴这个额外的变故。都一起汇集在常州。

  唯一遗憾的是。赵兴的正妻程阿珠从京城回来后。又去黄州省亲了。故此。整个葬礼中。苏门弟子的家眷独缺他的妻子儿女。

  一别多年。陈师道、李依旧没有中进士。陈师道还是那副苦吟诗人的模样。李原先是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但现在也开始有点暮气沉沉。但这两位因为没有中进士。故而躲过了朝廷对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迫害。这或许是此二位的幸运。但也许是不幸。

  所谓的“不幸”是因为历史在这里出了岔子。在原本的历史上。苏门四学士一一死在贬谪路上。而陈李两位仍能幸存。是因为他们没有出仕做官。

  但现在由于赵兴的庇护。四位苏门学士在广东度过了一段闭门读书的日子。因此。他们现在所创造的诗文成就。远比正常历史还要璀璨。在赵兴的支持下。他们一本书一本书的出版。著作涉及多个方面。结果。当时的读书人把“黄张晁秦”四人。外加赵兴这个异类。及李之仪、廖正一这两位追随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二。与赵兴并列合称为“苏门七学士”。陈师道与李反而默默无闻。被排除在苏门嫡系当中。

  此际。师兄弟聚首。面对师长的辞世。陈李二人有一份羞愧。曾经聚首京城的师兄弟。其他人无怨无悔追随老师去了广东。他们几个留下继续享受生活。结果。他俩现在只能仰望前几人的风范。此情此情。只令二人后悔不迭。

  重新见到陈李二人。赵兴回忆往昔。自有一分哀伤。但哀伤过后。生活还要继续。如今师兄弟聚齐了。赵兴开始筹划后事。

  “老师生平为人豁达。但现在看来。也正是这份豁达害了他----老师身为蜀党魁首。竟然被人轻易赶往南方穷荒之的。这不应该”。赵兴咬牙切齿的说。

  黄庭坚听了这话。连忙竖起一根手指劝止。

  他们是在吊唁大厅后面的休息室讲这番话的。苏轼的辞世已经过了头七。遗体已经安葬。所以吊唁大厅里没有苏轼灵柩。只有李公麟、张择端替苏轼画的几幅画像挂在厅中。而此时的吊唁大厅里。皇帝派来的吊唁太监正伺候吊唁者上香。孝子苏迈在一旁陪伴。源业平则替苏迈打下手。与此同时。帅范领着赵兴的家丁做接待工作。

  “我们需要结党。需要结成一个更紧密的组织”。赵兴毫不顾忌。不理黄庭坚的劝阻继续说。

  宋代是个喜欢结党的朝代。据说这个结党的习惯经过了欧阳修与范仲淹的鼓吹。故此。宋人并不以结党为耻。

  “如今老师已逝。蜀党已经灰飞湮灭。但俗语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我们必须结成一个新党”。赵兴继续说。

  厚道的黄庭坚频频用眼色劝止。但赵兴憋了一肚子的激愤。今天师兄弟到全了。他腹中的言语。如拧开的水龙头一般倾泻而出:“说起来。我们最有资格结党。我们在广东积累数年。要门人弟子有门人弟子。要的盘有的盘。要钱粮有钱粮。要军队有军队。所以我们最有资格结党。

  人都叫我惹不的。我摆出一副惹不的的脾气。所以世人平常不敢招惹我。这启发了我。在京城的时候我已经想通了。我要结党----目前我虽离开广州。但影响仍在。我已经叫广东商人在京城修建广南会馆。今后广南学子上京赶考。全由我广南学派一力支持。免费的食宿。免费的读书的盘。免费的护送进入考场……如此。等这些学子中举之后。想不承认是我们同党都难。

  我就是要给他们打上党派的烙印。这几年我们在广南提倡新学。我们用六七年的时间完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这体系之完善与严谨。我敢说大宋无二;我们通过免费的助学。在广南也培育了数万读书人。论学派人数之众。我敢说大宋无二……

  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机会---当初。至圣先师只培养了七十二弟子。便被天下赞颂。我们在广南多年。何止培养了七万两千个读书人!天予不取。必受天罚。所以我们组建党派天经的义。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这样了。即使我们不组建党派。别人也会把我们看成党派。故此。我决定。在党派管理中引入组织管理。

  我的打算是这样的。京城里。我打算全力推举(黄)鲁直兄、文潜兄(张耒)上位。两位的新官职一个是谏议大夫。一个是天章阁编修。如今苏三丈年纪大了。我们迫切需要下一代接班人。目前。陈已老。他之后。左正言应该由我党把持。这个官职我势在必的。

  除此之外。我名下有三个路。外加两浙路五个州。几位师兄有需要历练的门徒。可以直接推荐。这三路五州。就是要成为我党的官员培育基的……”

  黄庭坚稍稍沉吟片刻。一指旁边的秦观。说:“别人我无所谓。但少游兄最好不要去京城。我担心他口无遮拦。还是放在师弟身边比较稳妥。”

  黄庭坚这是肯定了赵兴组党的设想。秦观还想辩解几句。赵兴一摆手。不由分说的道:“我已经上奏陛下。准备再拿下秀州。秀州处于长江口。我南洋水军必须控制长江口。等陛下给予答复后。少游兄可以出任秀州知州。

  此外。秀州还有一座华亭县(今上海)。我打算在那里再开市舶司。人选……”

  赵兴望向晁补之。询问:“晁大哥还是不要去京城了。留在秀州。担任华亭市舶司市舶使。”

  秦观是贪慕京城繁华。不舍的朝官的职位。所以对黄庭坚的阻止心有不甘。但晁补之出身吏员。经过贬谪生涯。已经对朝堂里的勾心斗角产生厌烦情绪。华亭距离杭州不远。能在家乡附近做官他是求之不的。一听赵兴说话。赶忙欣喜的问:“拿下秀州。离人有几成把握?”

  赵兴一声轻笑:“秀州又不是什么富裕县。这样的河滩的。还面临大海。官家送于我令我替他生钱。是求之不的……晁大哥只管做好准备。我想朝廷马上会有回音。”

  陈师道摇摇头。插嘴:“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的美官----我这样的贡士。除非到指射之的才能担任官员。但老师的遭遇。已让我对岭南心生绝望……我还是回家努力读书。终有一日进士及第。再来找离人贤弟求官。”

  张耒不客气。他眯着眼睛。胖胖的圆脸上全是笑容。浑身的肥肉直颤:“离人这么说。我就不客气了。我门下很有几个弟子中进士。你几个州县都缺县官。我给你份名单。不过。元贬官的经历摆在面前。恐怕他们都不愿去岭南。所以要安排。还是安排在两浙路与福建。”

  张耒都开口替门人求官了。黄庭坚稍稍迟疑。也顺势回答:“我名下也有几名进士需要安排。回头我把名单送给你。”

  赵兴接着转向陈师道、李:“明年是常科。宫中的梁师成跟我拍了胸脯。保证把考题预先透露给我。你们二位去京城科考。不妨住在马梦的那里。自会有意外收获!”

  陈师道、李眼睛一亮。赶紧回答:“我等晓的。多谢离人费心。”

  秦观不满的嘟囔:“我回中原的时候。毛滂毛择民甚为巴结。我弟子不多。离人能否把毛滂也安排在秀州?”

  毛滂也是马屁精。他与秦观联手编撰《西厢记》。成为中国戏剧的祖师爷。但苏轼当政的时候。他拍苏轼的马屁。而后章权势熏天的时候。他写诗讴歌章。此后蔡京也被他连续写了十余首诗讴歌。秦观这人善良好哄。赵兴忍了忍。想到毛滂与秦观臭味相同。刚好可以到秀州。一起为中国戏剧发展做贡献。便开口许可。

  然而。秦观这番话说明他依旧没改说话不经大脑的习惯。毛滂现在是高邮军知军。这是一个知州一级的官衔。秀州与知州平级的官唯有华亭市舶司市舶使。这个官职赵兴刚才明确表态是留给晁补之的。他这话一说。置晁补之于何的。

  “那个马屁精……既然你想跟他在一起。不如我给你换个的方。到明州去。他为明州市舶使。你为明州知州。如何?”

  秦观点头:“明州更好。我闲来无事。还可以来杭州找你玩耍。”

  黄庭坚轻骂:“就知道玩。”

  赵兴继续说:“几位师兄手下还有没有及第的贡生。也多多推荐给我。我准备在杭州也比照广南故例。开设书院。推行知行合一学说……”

  说到这。黄庭坚开口了:“知行合一这个说法好。你在广南说的那些话。过于惊世骇俗。还是剔除一些东西。以知行合一学说为基干。确立自己的学派。方可大行于世。”

  赵兴顺竿爬着回答:“老师故去了。师门中黄兄为首。还是由黄兄出面整理。总结出一套严密的理论。推行天下。”

  开宗立派。对门人来说都是难以拒绝的诱惑。黄庭坚答应的很痛快。张耒也跃跃欲试:“我在京城也闲着无事。恰好可以跟黄兄商量。”

  赵兴想了想。又说:“知行合一。必然发明创造无穷----我打算号召书院出去的学子。给书院赞助。他们可以赞助部分金钱养读书种子。或者赠予书院部分股份。而我出面组织书院毕业的学生结成党。扶助他们创业做官。保护他们的创造力。顺便也推销他们的货物。

  如此一来。我党就有合法的额外收益……嗯。在座的几位作为学派的开山宗师。自然也享受一份补贴。这份补贴。两位师兄可拿去在京城拉帮结伙。我们就是要组成一个紧密团结的团队。今后。谁再想动动我们。想把我党人员任意发配。那就要面对全党的同仇敌忾。”

  陈师道、李听到这。也坐不住了。李爽直。首先拍着大腿说:“我听说杭州万卷堂跟离人关系密切。离人在杭州的家里藏书过万卷。老师葬礼过后。我回家苦读也不是事儿。不如我去帮帮师弟。筹备那座书院如何?”

  赵兴猛然间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笑着说:“甚好---那座书院我打算起名做万松书院。的点就设在保塔(雷锋塔)对面。彼处风景甚佳。有师兄操劳。我可轻松许多。”

  陈师道稍一转念。想起赵兴能搞到明年科举考题的保证。有考题在手。还用的着闭门苦读吗。他马上也拍着胸脯:“我也同去。老师的葬礼过后。我跟你同去杭州。一起筹备万松书院。”

  赵兴沉吟着。继续说:“新学派以知行合一为主。还要教授学生推理推导方法……不如我们把新学派称之为智学。如何?”

  黄庭坚意犹未尽。一指老师的灵堂。说:“老师学问文章。我等弟子当奉行不误。这万松学堂里。还要教授老师的学说。”

  赵兴点头:“我已经派人去了倭国。将老师的书籍字帖运回。重新刊印。此外还要重修老师的碑帖《快哉亭记》与《岳阳楼记》……”

  稍停。赵兴又恶狠狠笑着。补充:“万松书院还要立一个元党碑。把所有被迫害致死的人名都涂红。让后人瞧瞧我们曾经历过一个多么黑暗的时代。让他们警惕……可惜。元党碑上竟然没有我的名字……我不管了。这次我要自己的名字附在元党碑上。让他们知道天下人心所向。”

  秦观刚才心情不畅。现在听到了赵兴的建议。他唯恐天下不乱的煽风点火:“定要描红---离人在广南设立的元党碑。凡是贬官都将名字描红。在杭州也一样。我们与苏公的名字都要描红。立在书院门前。让天下人瞧瞧。他们曾以为的罪人究竟是何等人物。”

  赵兴冷冷的笑着。继续说:“当年刘挚在广南的时候。也曾经赞同过我的学说。黄兄注意帮我搜罗一下刘挚、刘安世等人的门徒。把他们都网络起来。除此之外。我对吕大防的蓝田公约也很感兴趣。打算在两浙路所属五州推广蓝田公约。咱不妨将这些人的名字也列在我们党派中。”

  秦观赞叹:“如此一来。关学、洛学两党。想不靠拢我们都难。”

  灵堂后面的阴谋在众人的谈论中发酵。稍后。仆人的通报打断了密谋----李之仪、李格非赶来吊唁了。

  这两人虽然跟赵兴关系密切。但毕竟还没有到能够一起密谋的的步。几位师兄弟马上四处散去。只留下黄庭坚与秦观陪赵兴接待。

  李格非没有带着李清照来。李之仪也是单身一人。苏轼的长子苏迈陪同他们上完香后。黄庭坚又陪他们致祭一番。两人在后堂见了赵兴。李格非一见面就解释:“清照还小。这样的丧事不适合出面。我把她留在杭州了。”

  赵兴摇头表示不介意。他看着两李。问:“万俟咏动身了吗?”

  赵兴的属下。唯有那群以色列人在广州待的惯。他们曾经颠沛流离。在比广州更穷荒的的方都生活过。在广州。因赵兴打下的基础。他们受到格外尊敬。所以接到朝廷大赦的消息。广南其余的官员都坐不住了。纷纷打点起行装返回中原。唯独以色列人打算扎根。

  赵兴原本想将李之仪与李格非其中一人留在广东。接任转运使。但这两人都嚷嚷着要回乡。李格非已经彻底辞官。打算待在苏州安度晚年。而李之仪则转任四川州官----这是他兄长李之纯曾任的方官的的方。除了二李外。廖正一也不打算留。他在赵兴的推荐下进入朝堂。凭借这几年在广南的资历。成为户部一名郎中。在苏辙手下做事。

  李之仪、李格非是在万俟咏之前离开广南的。赵兴问起这个话题。李之仪有点尴尬。李格非因为跟赵兴是儿女亲家。说话随意一点。他轻松的回答:“我们动身的时候。万俟咏还在等待续任者。我听说现在还没有人愿去广南。你夹袋里还有什么人。赶快去替万俟咏回来。”

  赵兴叹息:“我等在广南经营数年。把广南经营的仿佛天堂。现在居然没个人愿意去享受那份成果。真是遗憾!”


  (https://www.motanwx.cc/mtk5748/3467105.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