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贞下起元 > 贰-063

贰-063


  这一天,武当山雪虐风饕。

  漫天冰晶将天地染成了一片洁白。草木如霜,冰封万里。不足三刻,积雪已为万物覆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绒。何在与卢石支撑了半天,实在冻得不行,只得暂时停下手上的工作,躲进船舱里取暖。

  三个月前,他们就已经把居所从草庐迁至了船舱。一艘双桅帆船,停泊在白河岸口。岸口用松木搭建了一个简易栈桥,方便三人上下甲板。实际上船只早已试航数次,只是为了进行长途的深海旅行,还需要添加很多必要的设施。

  武当山南依神农架密林,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合林,也有不少针叶林区。恰恰多有造船所需的衫木及松木,经过八年来无扰的生长,很多松衫已经长成参天巨木。正适合何在等人搭建坚固船只。这也是何在选择武当山进行造船的主要原因。

  何在此次在船只的建造上下足了工夫,为了顺利的将六人送至遥远的太平洋岛屿,他绞尽脑汁加入了不少匪夷所思的设计。三千年的黄金城生涯,让他见证了人类文明数次的覆灭和兴起。同时,也让他掌握了普通人类不可能同时具备的众多科学知识。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何在等同于人们意识形态中的神。他创造了世界,拥有过三千年的寿命,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他就能制造出飞天遁地光芒四射的法宝,这不就是我们千百年来所谓的神明吗?只是这个神明,却并非什么壶天日月的太白星斗,也只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而已。在漫漫的历史长流中,不知有多少个像他一样的凡人被曲解和神化为天宫仙灵了。

  这个天宫仙灵此时正坐在自己设计的座船上生火取暖。座船以平底沙船为蓝本,方头方尾,甲板宽阔。龙骨被刻意加厚,极大增强了其结构强度。多水密隔舱不但提升了船只的安全性,还结合了前后两侧的能源机制进行了改良。就稳定性而言,能在八至九级风力中通行无碍。

  船只的内部结构共分为四层。除去甲板外,第二层从船尾依次分布有卫生间、厨房、大厅和两间卧房。每个卧房里分别设置了三个床位,刚好将六人按男女分开。床位采用了现代式结构,只高出了木质地板三十公分。床垫是卢石手制的,铺上了厚厚的棉絮,布置的松软舒适。每个人还配备了一个衣柜,用于放置自己的私人物品。床与床之间用屏风和竹帘隔开,既方便随时拉开聊天,又能关闭以创造各自的独立空间。旺姆、公主和多仁丹巴醒来前,就被安置在各自的卧室之中。

  洗手间设立了两个半封闭的坑位,另外还隔出了一个浴池。在淡水资源丰富的时候,可以淋浴和泡澡。而在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则只能用以身体擦拭。洗手间里有两个独立的水箱,厕卫所用的是海水,而洗浴则用储备的淡水。

  厨房里配备了各种器皿和餐具,这来源于长安城宫阙的库房。厨房连接着船舱内的淡水储备和排污口。排污口分为两个,不可发酵与可发酵垃圾需要分开丢弃。因为长途的航海,致使每一种资源都不能轻易浪费。

  大厅布置的非常舒服。厚厚的地毯和各色家具依旧来自于长安城的仓库,他们挑拣了保存相对完好的资源进行修缮。何在还用木头、布匹与棉花打造了两张柔软的沙发,并固定在地板上。大厅里设计了一个壁炉,里面用铜胎和少量砖瓦进行铺设。壁炉的烟囱直通甲板,顶部覆盖了金属网,以防异物滑落。何在本想通过烟道给卧室供暖,后因太过费时放弃。但他在卧室的墙壁上增加了棉芯,再包裹细麻布,以铜钉镶嵌。每个床位还设置了铜制暖炉,可以通过煮开的海水进行加温取暖。尽管他们的既定航线并不会寒冷,但何在认为有备无患。

  第二层是整艘船最低矮的一层,平均高度不超过两米。墙壁均用松木和衫木混合而成,并进行了防腐处理。紧凑的空间并没有让人觉得压抑,反倒营造了巧妙的安全感。

  船体多以衫木搭建,其中嵌进了铜制的框架结构。其原料来自于长安城里搜集的钱币和各类器皿。在这个全新的末世里,钱成了最没有用处的东西。为了船体所需的金属资源,卢石和苗小小先后四次往返了长安废墟。何在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熔炉,用于熔炼他们收集到的金属资源。

  船体的第三层全部作为仓库,又分为三间。靠近船首的部分用以储藏食物资源,其中多为易保存的肉干和熏腌制品,还有为数众多的谷物和根茎类食品。靠近中段的部分,储存了修缮和加固船体所用的工具,以及其他的必备资源。靠近船尾的一间暂时空着,何在打算日后在船上饲养少量家禽,以补充蛋白质。

  第四层是能源储备层,也是这艘船上最值得一提的部分。何在等人在这一部分上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远远超过了其他几层的总和。多水密隔舱处于底舱的中间位置,分为上下两个区域。下部为海水进口,会依据船体内现有的海水存量进行自动开合,以保证船体内的海水体积保持恒定数量。这一区域以薄铝覆盖,顶部则通过四条半密闭管道和上半部分连接。为了在铝土矿和冰晶石中电解出纯度不高的铝,何在花了足足五个月时间。而密隔舱前部的能源储备层将对其进行恒温加热,让舱体下半部分的温度长期维持在六十五度至八十度之间,从而让海水挥发蒸馏。蒸馏后的淡水将通过顶部管道储备进上半部分的蓄水池,再经过沙石过滤,用于生活所需。而留在舱体下半部分的盐晶体,则由手动进行定期清理,研磨后用于烹饪。

  底层的后半部为沼气池。所有人畜的粪便和有机物垃圾都将通过排污道进入该部分。何在将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甲烷。虽然纯度不高,但作为船体内的助燃剂使用已经绰绰有余。厨房用火和取暖用火均以其为燃料。

  底层的前半部,是何在投入精力最多的部分。船体两侧设置了两个直径五米的筒轮,当船只被风力驱动前进时,两个筒轮就会同时进行连轴传动。匀速转动的筒轮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进底层前半部分的大型蓄电池里。蓄电池用熔炼后的铜块和铝箔作为阳极和阴极,电解液可以用海水替代。在没有驶入大海之前,何在用棉布片浸满了食醋,再加上定量的盐,以充当电解物质。

  对于蓄电池而言,发电设备的制造显得更加困难。大捆铜线圈并不难以制作,但在现有的条件下制造出人工性永久磁石,确是有些麻烦。为此,何在将造船工作交给了卢石和苗小小,独自去了神都洛阳。作为当时世界的经济贸易中心,理因能够找到他需要的材料。二个月后,他不仅带回了两块磁石,还在河南境内找到了足够的钨精矿。这是提炼金属钨的原料,有了它们,就具备制造灯泡的必要条件了。

  制造灯泡的另一个重要原料是玻璃,只要有了玻璃,让钨丝灯内部达到基本的真空并不困难。玻璃从西周时期就已经被小范围制造,但并不普及。想要弄到大量现成的玻璃并不容易,只能由自己来提炼窑熔。何在从煤焦油和石灰石上提炼了纯度相对较高的碱,而白云石在湖北境内就可以找到。至于石英砂岩有些麻烦,多半都在临海地区才有分布。好在洛阳废墟内可以收集到少量资源,勉强够用。这么一来,他们的船上就有了电灯。除此以外,何在还制造了两个简易的逆变器,以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供船上的水泵使用。

  不仅如此,甲板的前半部分被何在附以了近三十平米的土壤,下陷进甲板内约四十公分。土壤层底部设计了一个隔层,既能有效锁住水分,又不至于让土壤过度潮湿。而何在等人在生活中所产生的部分污水,也同时通过一个简单的离心泵抽取以浇灌作物。船体靠后的两侧,各安置了一块直径约五米的半椭圆形平台。平台同样下陷设计,覆盖近四十公分土壤。一来减低其应有的阻力,二来增加了船只远航的稳定性。所有的土壤上均用铝铜支架覆盖了小块状的玻璃,以保证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温度与湿度。而玻璃框架外,还各加装了四块三公分厚的木板。木板可用手动随时开合,以避免作物被暴晒。

  船上主要以种植小麦和豆类为主,也辅助性的种植一些蔬菜和瓜果。小麦的谷物能够食用,麦麸用于饲养家禽。秸秆可作为燃料及有机肥使用。而豆类则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植物油。

  总的来说,何在将这艘座船打造成了一个小型的循环生态系统。在几乎没有文明的世界里,他要保证旺姆等人在未来的生活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毕竟对他们而言,这个世界目前的现状太过于古怪了。谁也预计不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一艘移动于海上的小型现代化农庄,对此刻的他们而言,无疑是最安全的保障。

  ;


  (https://www.motanwx.cc/mtk48965/2866079.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