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山河梦断 > 十七章 向太后垂帘听政,少年郎建中靖国

十七章 向太后垂帘听政,少年郎建中靖国


  如果说,宋哲宗赵煦的性格和神宗最像,是个博闻强识、少年老成的官家(宋代称皇帝为官家)。那么与哲宗相比,宋徽宗赵佶(jí)的气质可能更像一个艺术家。宋徽宗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据说,在他降生前夕,其父神宗梦见南唐后主李煜前来拜谒。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神宗的梦境里,李后主伴随着一片金黄色的落木萧萧,飘然而至,其风流俨雅,神宗有感于后主的翩翩风度,再三感叹。不日,后宫陈美人诞下一子,这孩子就是小赵佶。

  长大后的赵佶,“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被哥哥宋哲宗封为端王。民间说他“通三教(儒释道)之书,晓九流之法”,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无一不精;蹴鞠、马球也是样样得心应手。

  然而论起身世,徽宗赵佶比起哲宗更为凄凉。神宗逝世那年(1085年),他的生母陈美人为神宗守陵,悲伤过度难以自持,竟然为神宗殉情,绝食而死。可怜年仅四岁的赵佶,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

  那么问题来了。像赵佶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为何会得到向太后的青睐,最终继承大统呢?

  原来正因为是孤儿,赵佶才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人生机遇。神宗的皇后向氏膝下无子,一直想有个人为自己养老送终。然而那些皇子们生母具在,只有这四岁的小赵佶孤苦一人。于是,向太后将小赵佶视若己出,悉心抚养。而小赵佶也是生的聪明伶俐,对向氏十分孝顺。所以,向太后其实是赵佶的养母。

  有了这种母子关系,向太后支持端王继承大统,自然是在情理之中。有道是“母凭子贵”,向太后怎么会允许其他皇子上位呢?正好朝中曾布等人有意排挤章惇,与向太后各取所需,达成同盟,端王赵佶就成了他们手里的法宝。

  赵佶从小父母双亡,因此早早的就养成了察言观色的细密心思,平日里待人接物都是与人为善,与世无争,不像哲宗从小个性鲜明。曾布等人看到赵佶平日里只是钻研些琴棋书画,也觉得他乖巧听话,方便操控,更加倾心于他。

  就这样,向太后与曾布等人联手,将赵佶从一个太平王爷推到了皇位上。这一切似乎来得很突然,这一切又都是冥冥中的定数。

  比起十岁登基的哲宗,十九岁的徽宗已经是个成年人了。生在帝王之家,在物质上赵佶从小是衣食无忧,对艺术的追求也能得到充分的支持。然而他毕竟刚刚登基,势力尚浅。所以,他还不能随心所欲。

  “儿臣拜请母后,垂帘听政!”当上皇帝之后,这是徽宗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他发布的第一道圣旨。这正是徽宗的乖巧之处,也正是向太后喜欢他的原因。

  向太后推辞了一番,“老身向来不问政事,而陛下业已成年。朝中大事当由陛下独断,请陛下收回成命。”

  徽宗当然不会这么傻,正好是在哥哥的灵柩前,借着悲伤的氛围,他用极快的速度酝酿感情,瞬间泪流满面。他忽然跪下,抱着向太后的膝盖:“先帝宾天,儿臣手足无措,这朝中大事,还请太后出面主持大局!”

  “请太后垂帘听政!”曾布等人齐声附和。

  看到众人如此情深意切,向太后也不好再推辞,于是“勉为其难”的答应下来,“同处分军国事”。

  历来新君继位,都有些老流程要走一遍,先是大赦天下、百官加薪、犒赏军队,包括一些外交礼仪,派遣使者到辽国告哀之类;然后是对皇室成员一番加封进爵,既包括先帝的妃子们,也包括自己的一群兄弟。

  因为向太后还活着,徽宗的母亲陈氏被追封为太妃。前任宰相章惇被任命为山陵使,护送哲宗灵柩去安葬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哲宗和章惇的离去,现在朝堂之中旧党势力死而复生了。

  哲宗逝世后不到百日,朝廷下诏为哲宗绍圣时期被贬斥的旧党平反。去世多年的司马光等人被恢复了官爵名誉,流放岭南的苏轼等人奉旨返回内地。在向氏的影响下,徽宗的嫂子,哲宗废后孟氏被恢复了地位。

  孟氏是哲宗年少之时,奶奶高滔滔为他指定的皇后。出身平庸的孟氏麻雀变凤凰,对皇祖母高滔滔感恩戴德,自告奋勇的充当高滔滔监控哲宗的耳目。一个无知的少女卷入了最高权力斗争,还站错了队,可想而知,哲宗对于孟氏会是怎样的感情。高滔滔去世后,孟氏立刻变成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被废为庶人,软禁在一处尼姑庵中修行。

  现在哲宗死了,向太后掌握大局。自然要为同党孟氏恢复名誉,孟氏被加封为“元祐皇后”。这个意味很明显,“元祐”是高滔滔一手遮天的时代,是新党被落井下石的时代。如果只是为旧党的大臣们平反,这只是否定哲宗的政治理念。然而向氏还不满足,将哲宗的情感也扯进来了。

  更有甚至,哲宗生前亲自选定的皇后刘氏尚在,旧党们居然图谋废除刘氏的封号。虽然这个企图落空了,作为一种折中的处理,哲宗宠爱的刘氏被称为“元符皇后”(元符是哲宗最后一个年号)。于是,在宫中形成了“元符皇后”刘氏、“元祐皇后”孟氏对立并存的局面。

  这“两个皇后”就是大宋新旧两党政治势力的缩印,她们能够达到平起平坐的地位,形成一个微妙平衡。因为新旧两党谁也灭不了谁。旧党们想全盘复辟有难度,而新党们暂时也无力反击。均势之下,大宋政局依旧暗流汹涌。

  十九岁的徽宗对朝中局势虽然还是完全清楚,但是党争的危害他还是有所了解的。从父亲神宗一朝开始,新旧两党就斗得“正邪不两立,冰炭不同器”(苏洵《辨奸论》)。到了哲宗朝,前期是高滔滔折腾新党,“以母改子”、“元祐更化”,对神宗全盘否定;后期是哲宗反攻,“绍圣绍述”,旧党集体遭殃,去世已久的司马光差点被拖出来鞭尸。

  从熙宁变法开始(1069年),新旧两党斗了三十多年,甚至到了兄弟反目(王安石兄弟)、累世积怨(哲宗清算司马光)的程度,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多少人才就这么内斗之中虚度了年华,终生一事无成。

  章惇已经正式退休离开中央,然而曾布终于成功上位,然而却并没有高兴起来。旧党的首领韩忠彦(韩琦之子)复出,与曾布平起平坐——在韩的背后,站着向太后。

  徽宗心想,“朕刚登基,朝中又要鸡飞狗跳的大战一场么?这样可不妙啊。”历史上有高太后全盘否定新法的前车之鉴,徽宗的直觉告诉他,不能让这样的闹剧重演了,不能再折腾了。

  徽宗准备向全天下传达自己的心意,他想到了年号。按照礼制,新君继位后在一年内需要先沿用上任皇帝的年号以示尊重。徽宗宣布,明年(1101年)改元为“建中靖国”。顾名思义,这个年号在昭示天下:朝廷希望走一条中庸之道,所以要“建中”;朝廷希望大家放下争吵,专心为国家做事情,所以叫“靖国”。

  徽宗希望大臣们放下新党旧党理念之争,放下恩怨,“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那么大臣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有一个关于苏轼的小故事。

  旧党被平反后,流放海南的苏轼回到内地,时年六十二岁。他辗转到了江苏宜兴,打算在此度过余生,倾尽积蓄买了一座宅子。

  一天夜里苏轼出门散步,忽然听到有妇人哭得撕心裂肺,他于是上前询问:“大姐,你为何哭得如此伤心啊?”

  老妇答道:“我家有个祖宅,已经传世百年,却被我那不争气的儿子,瞒着我卖了啊!”一番交谈之后,苏轼发现老妇说的祖宅,正是被自己买下。

  苏轼将老妇人安慰了一番,“大姐,你的祖宅是卖给我了。你别难过,我把它还给你”。他当即令家人取来屋券(购房合同),当着老妇人的面烧了。他把老妇人的儿子喊过来,“明天带你母亲搬回去。”

  第二天,苏轼分文不取,就这么走了。他去了常州投亲友,数月后寿终正寝。

  其实,到了建中靖国元年(1001),经历过王安石变法的那些老人们,所谓的旧党也好,新党也好,大多已经驾鹤西去,即使活下来的,基本像苏轼一样看破红尘了。

  现在朝中那些所谓的“新、旧”党争,争来争去,已经和政治理念毫无关系。就像身为新党二号人物的曾布,为了上位,不惜背叛章惇,投靠向太后——他虽然活着,已经不是当年的曾布了。

  神宗时代的党争,是理念之争,是两种执政理念、两个学术流派的意识形态斗争;哲宗时代的党争,是恩怨之争,是为了复仇、为了尊严、为了个人的爱恨情仇的打击报复;徽宗初年的党争,是利益之争,是赤赤裸裸争权夺势的权力游戏。

  这种权力游戏比起神宗、哲宗时代的理念之争、恩怨之争,显得更为恶俗。既然和理念无关了,“建中”就失去了意义,大家得矛盾不在于理念、理论,而在于利益。利益之争,不是一句的口号能够调和的。

  新年号才用了十几天,朝中的局面再一次突生巨变: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向太后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应该说,徽宗身为一个孤儿,如果不是得到向太后的栽培,一辈子最多就是个太平王爷,不可能有机会问鼎皇位。而且,他毕竟是由向氏一手抚养成人,向氏于他有大恩,他对向氏也有真情。徽宗后来数次加封向太后的两个兄弟,直至封为郡王,开府仪同三司(虚职,享受正国级待遇)。

  另一方面,对于徽宗这么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来说,向氏也是世上唯一能管束他的人。向氏的情商极高,甚至逝世前还要给徽宗做一个人情——她留下最后遗训,“陛下生母陈氏,应该追谥皇太后”。这个养母向氏是,让徽宗又敬、又畏惧。向太后对徽宗而言,有点像孙悟空头上戴的金箍。只要有她一息尚存,徽宗就会努力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乖儿子。

  向太后一死,徽宗马上就展示了他的第二幅面孔。

  这是他隐藏了十多年的真实人格。一个在十五年中刻意卖弄乖巧的人,终于卸下了伪装,他要做独断专行的皇帝:“玩政治,只能是朕玩别人,不允许任何人玩弄朕!”过去那些以为徽宗软弱可欺的人,要倒霉了。

  第一个倒霉的是曾布,“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个投机取巧的家伙,意图通过拥立赵佶来把持朝政,结果还没来得及享受权力的快感,这么快就得了和章惇一模一样的待遇。他也被任命为山陵使,负责护送向太后的灵柩安葬,这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即将结束,从此退出了朝堂。这距离曾布背叛、排挤章惇,只隔了短短十个月。

  曾布的出局只是一场大戏的序曲,建中靖国(公元1101年),像是冥冥中注定的变化之年。宋辽两国的占星师们都发现星象异常,这预示着天下将有大事要发生。

  一个月后,北方辽国,辽道宗耶律洪基病逝,他的孙子——天祚帝耶律延禧继位(时年27岁)。而南方的大宋,朝堂上好不容易形成的均势平衡,又在迅速的发生变化。

  ;


  (https://www.motanwx.cc/mtk48714/2585642.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