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山河梦断 > 十一章 徐禧丧师永乐城,神宗恸哭垂拱殿

十一章 徐禧丧师永乐城,神宗恸哭垂拱殿


  徐禧修筑永乐城动用了二十万军民,这么大规模的人马集结,怎么可能不引起夏军的注意呢?从去年冬天开始,夏军被沈括迷惑,误以为宋军将要二次西征,正集结主力坚壁清野,等着宋军来攻,没想到等了半年还没动静。现在看到拔地而起的永乐城,夏军终于醒悟过来,上当了!马上调集大军前来攻城。

  夏军来了多少人?二十万!

  徐禧这个时候正在米脂,好几拨宋军侦查兵陆续回报,永乐城附近出现西夏大队人马,请求增援!听闻边报,沈括劝徐禧:“徐大人,圣上是派你来修城的。如今城已造好,打仗的事就交给我们这些边臣吧!我派人送你回京,你不用在此冒险。”言罢,许多将官纷纷附议:“徐大人,我们护送你回京城吧”。

  大家知道么,其实沈括等人不光是说多么关心徐禧的安危。在这一个多月的相处中,他们见多了徐禧的颐指气使,生怕这个家伙又来乱指挥。

  然而徐禧是什么人?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他是不可能听劝的。听闻西夏大军前来,这位徐大人异常兴奋,他对沈括等将士们说:“走什么走!这正是建功立业好机会!”

  热血澎湃的徐禧不仅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危险,反而担心沈括与他抢风头。“沈帅,你且留守米脂,看本官上阵破敌!”他以钦差大人的权威,给沈括留下一万人马,把沈括晾在米脂。然后,自己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向永乐杀去。

  整个鄜(fū)延战区大概有八万步骑,除去永乐城的一万守军(守将曲珍)、米脂的一万守军(守将沈括)、延州四千守军(守将种谔),再减掉绥德以及沿边诸寨的驻军,徐禧能够调动的兵马大约在三万左右。这样的兵力,与夏军二十万大军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即使加上永乐城的一万守军,徐禧所能指挥的兵力不超过五万。局面如此凶险,换做任何一个名将都得小心应对,更何况徐禧还是一个完全没有实战经验的军事爱好者。

  当然,宋军在战前无法得知夏军的准确人数。夏军的目的是要把永乐城推平,因此不希望吸引宋军太多人马。兵法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夏军为了掩护其真正战略目的,上演了一出“扮猪吃虎”。

  徐禧率数万人马浩浩荡荡的杀向永乐,却没见到半个夏军。探子来报,夏军逃了。自以为“旗开得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徐禧,在永乐搞了一场庆功宴。

  “对付西夏一点都不难,都是你们这些家伙胆子太小了”,喝醉的徐禧大放厥词,“灵州之战,要是换了本官指挥,早就荡平西夏了”。听闻此言,鄜(fū)延的军官们一个个大眼瞪小眼,僵硬的陪笑,心里却在暗自唾骂:“碰到这么个傻鸟,真是倒了血霉了。”

  由于永乐城中还有两多万民夫在进行后续土工作业,为了节约粮草,自以为平安无事的徐禧将大队兵马遣回米脂,他本人继续留在永乐。“不战而胜,好没有成就感,还是要见血才爽”,徐禧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

  其实夏军每天都有派遣侦察兵前来巡哨。发现宋军数万步骑撤走了,西夏大军又铺天盖地的卷土重来。此时永乐城只有一万两千步骑,民夫们是没有战斗力的。

  从城楼放眼望去,黑压压一片、看不到边的夏军,如同接天的乌云,越逼越近。有一个正直的将领劝徐禧:“大人,永乐城小、兵少、无水,不可守,请大人撤军”。徐禧当场就想把这个“动摇军心”的将领砍死,但人家也是军中宿将,以他徐禧的权限,最多也就是把人关起来。好在永乐城没有监狱,这位将领被徐禧套上枷锁押送延州,居然因祸得福捡得一条命。

  徐禧登上城楼,摩拳擦掌。他等这场战斗等好久了!“曲珍!你且看本官的令旗!”他命令曲珍率领一万步骑出城排兵列阵,自己拿着一杆黄旗(代表皇帝)站在门楼上指挥,等待夏军前来对决。很快,二十万夏军黑压压的一片,前簇后拥的逼进城下。

  曲珍也是鄜(fū)延军宿将,长久以来担任种谔的副手,实战经验非常丰富。他建议趁着夏军长途跋涉,阵型混乱之时发起突击。徐禧是这样回答的:“你懂什么?王师不鼓不成列,向没有列阵的军队发起冲击,有辱我军声望。”徐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一刻,宋襄公的灵魂与他合二为一。

  于是,宋军就这样眼巴巴的等待夏军调整阵型。热血沸腾的徐禧倒是没有闲着,他左手执旗,右手执刀,各种指挥、呐喊,说了一大堆战士们听不懂的屁话,也不知道是他从哪里看来的戏词。很快,调整好阵型的夏军分成若干个集群,向宋军发起猛烈冲击。

  夏军重建了简化版的铁鹞子,数万骑兵冲锋在前,踏着无定河水,溅起无数水花。曲珍率领最精锐的选锋军冲了上去(他们就是在无定川冲击铁鹞子的宋军铁骑),然而只一个照面便支撑不住,纷纷败退下来——夏军的骑兵实在太多了!

  曲珍从前线单骑跑回城下,他对徐禧说,“大人,正面硬抗我们打不赢的!现在唯一的办法,请大人带兵从永乐西山绕道夏军后方,他们的后军都是老弱,这样我们或许可以扭转局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固执的徐禧依然没有采纳曲珍的正确建议,“看本官旗号!你快回去厮杀!”

  很快,宋军阵型被西夏铁骑全面突破,上万大军瞬间没了斗志。由于阵地前后都是河水,他们只能跟着选锋军一起夺门而入,往城内逃跑。夏军乘势追击,踏死砍伤宋兵好几千人。

  永乐城依山悬河而建,连接内外两重城门的通道悬在水面上,非常狭窄。在一片慌乱中,许多宋军骑兵挤不进城门,纷纷丢弃战马,徒手攀爬城墙或者悬崖峭壁,连滚带爬的逃回城内。数千匹战马被丢在城外,变成夏军的战利品。

  失去战马的宋军更为被动,无法突围。二十万夏军掘断无定河水,将永乐城死死困住。数万宋军、民夫努力在城中挖掘水井,然而挖了半天,渗出来的井水还不够几个将领喝的,完全于事无补。绝望之中,民夫们纷纷爬悬崖逃命去了。

  沈括此时正在米脂,听闻永乐被围,率领全军前来救援,结果在无定川遭到夏军伏击,被迫撤回。此时夏军又派出八万部落蕃兵,进攻绥德,沈括权衡利弊,“若绥德有失,则延州不保,鄜(fū)延危矣,只能弃永乐而保绥德”。于是带领主力增援绥德去了。沈括心想,“永乐守将曲珍也是宿将,即使战败,应该不至于全军覆没。”

  其实更多的宋军援兵已经在路上了。这是怎么回事?援兵怎么行动那么快?

  原来,数天前,自以为“不战而胜”的徐禧向神宗写了一封捷报,“臣率大军解永乐之围,夏军不战而走。”接到奏报的神宗皇帝顿时感到大事不妙——他的军事素养比徐禧高太多了——“夏军大兵出动,怎么会甘心无功而返?永乐城危险了,徐禧这个家伙估计要坏事”。神宗预判出夏军会对永乐大举进攻,当即诏令泾原军、环庆军,以及李宪的秦熙军,赶紧组织人马,支援永乐。甚至河东军——麟州、府州的杨家将、折家军也都接到皇帝出兵诏书。

  也就是说,各路宋军在夏军包围永乐之前就开始陆续组织援军,然而统统被阻击在了路上。唯一有可能到达永乐的种谔,手中只有四千老弱,自顾不暇,无力救援。

  永乐之战是西夏精心策划的报复行动。早在徐禧等人开始选址的时候,西夏的探子就盯上了他们,当时曲珍要派兵追杀探马,徐禧没有允许。永乐之战是西夏举国之力配合的大型战役,围城部队、阻击部队、疑兵部队,分工明确,配合完美。永乐城中的宋军将士,只能自求多福了。

  夏军围困了数日,徐禧倒是真的不怕死,每天冒着被弓箭爆头的危险,怀揣着两个烧饼在城墙上巡回督战,甚至亲自操刀砍死了几个攻城的夏军。由于缺水,永乐城中半数的宋军被活活渴死,非常凄惨。

  终于,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给永乐城下了一场雨。数千半死不活的宋军得到雨水解渴,暂时捡回一命。然而新的危机出现了——雨水下的有点多,把城墙泡坏了!大家想想,十四天时间修筑的城池,怎么可能是砖头、石头的?当然是夯土墙啊!进了水的夯土墙瞬间变回泥巴团子,很多地方出现了塌方和缺口。

  这时候,曲珍向徐禧提出最后一个建议:“请尽出府库钱币,组织敢死队,带领全军突围,这样或许能活下七八成的人,否则大家都要死在这里。”然而徐禧还是拒绝了。

  后来的故事很简单,二十万夏军从各处缺口鱼贯而入……屠杀过后,整个永乐城只活下来四个人(其中一个是曲珍)。一万两千宋军将士,两百余名文武官员,至此尽没。完胜的西夏军队将部队开拔到米脂,带着各种战利品,绕着米脂城武装游行,耀兵三日,然后扬长而去。

  当永乐兵败的战报传到神宗手里,附在战报一起的,还有有好几份遗书。那是清理战场的沈括等人从死人堆中翻到的临终血书。好几名文武将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沾着自己的鲜血,在衣角、竹片或是任何随手能够找到的物件上,写下最后的遗言。

  战报在半夜送到神宗手中。“臣千苦万苦!”那是转运官李稷最后的血书。看着鲜血凝结的文字,许多熟悉的面孔在神宗脑海中浮现,一个个披头散发,满脸血污。神宗皇帝呆坐许久,忽然起身,环榻踱步,一夜无眠。

  第二天上朝,大臣们已经从各个渠道了解到了永乐之败。垂拱殿上,一片沉默无语。沉默良久,神宗喃喃自语:“之前我说要用兵,你们没一个人反对我,都说可行、可行。”

  有个傻乎乎的老学究忽然出列:“陛下,老臣曾经上书,劝陛下不可用兵。”神宗本来是自言自语,被这老头一激,顿时失态:“好!好!你是大忠臣,你劝的好!是朕无能,朕是昏君!是朕对不起战死永乐的将士!”言罢,先是掩面而哭,继而嚎嚎大哭。

  老学究看到皇帝如此失态,也是慌了神,赶紧跪拜扣头:“臣有罪!臣罪该万死!”然而皇帝没有搭理他,越哭越伤心,满朝文武也是举止无措,只好跟着跪拜扣头,莫敢仰视。有些大臣们见皇帝如此伤心,也跟着一起哭了起来。垂拱殿上,君臣体统尽失,哭作一片,好不凄惨。

  这是元丰五年(1082年)的九月。曾经那个意气风发,发誓要扫平夏国的宋神宗,由于接连受到灵州、永乐两次惨败的打击,从此变得沉默寡言,闭口不提西征之事。

  从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进献《平戎策》至此,在这十四年的时间中,在与吐蕃、西夏数百次的各类大小战争中,数十万的大宋男儿为西征献上了宝贵的生命。不久,一代名将种谔也抑郁之中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元丰六年(1083年),夏军挟永乐之胜,再集二十万大军又向李宪的熙河兰会(合并了兰州、会州)战区发动攻势,这场战役进行了整整一年。在李宪军团的顽强阻击下,数十万夏军三次兵败兰州城下,损兵折将,寸土未得。

  元丰七年(1084年),蛰居洛阳的司马光完成了他的皇皇巨作《资治通鉴》,耗时十九年。这个倔强的老头由于坚决的反对新法、反对西征而被神宗晾在一边,却没有因此悲观失落,反而将全部的精力拿来著书立说,以教化后人。这一年,司马光老先生六十五岁。

  同样是面对挫折,神宗皇帝并没有司马光老先生那样的坚忍不拔。永乐惨败摧垮了神宗的精神,也摧残了神宗的身体。元丰八年(1085年)春,在失望和抑郁之中,年仅三十七岁的宋神宗健康每况愈下,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


  (https://www.motanwx.cc/mtk48714/2585635.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