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山河梦断 > 第五章 王安石三起三落,宋神宗五路伐夏

第五章 王安石三起三落,宋神宗五路伐夏


  在王安石变法之初,神宗是展现出强大的热情和斗志,并且给王安石反复保证,王爱卿你放心大胆往前冲,朕挺你!朕绝对不会被那些小人挑拨离间,不会动摇决心!那时候神宗二十几岁嘛,年轻人都难免带点少年意气,对自己的能一般都会有些高估,因为没有经历过挫折。

  事实证明,神宗的意志力并没有他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定。就在王韶攻略河湟的那几年,神宗出现过好几次动摇,一度想召回王韶,放弃对吐蕃用兵。最后这个河湟战役能顺利的坚持下去,那是王安石的坚持,是王安石的意志在背后支撑着。这个过程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我打个比方吧。

  这神宗就像是一个年轻的股民,第一次买股票,在兴奋之中买了一只概念股。刚开始感觉很不错,后来看到大盘有点波动了,几次想抛出去,然后还有一群老家伙在那泼冷水,赶紧抛,晚了想跑都跑不了。唯独有一个铁哥们总在关键时刻劝你坚持,说这个股市的前景我很看好,千万不要抛。大家想想想,这可是长期持有,一持好几年啊,不是炒短线。连续好几年看那个股票就趴在那没什么动静,你心情能好嘛?能不动摇吗?所以这种内心的煎熬是相当痛苦的。到第四年的时候,终于这个大盘从2000点蹭蹭蹭的涨到了4000点,然后这只创业板股价翻几十倍。可是这时候神宗又开始自我膨胀了,觉得自己是股神。

  此时的神宗皇帝,就是这么一个性格上不够坚定,对自我能力认识的不够充分,积极进取但又情绪波动比较大的青年。他的能力、才华和经验,都还不足以让他对国家大事做出正确的判断。到目前为止变法之所以能继续前进,纯粹是得益于他对王安石的信任。因为信任王安石这个人,所以相信王安石所做的事情。其实如果抛开这层信任,对王安石变法的每一件具体内容,神宗其实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就是说,在实际效果出现之前,他无法通过理性分析来预判那些新法的效果到底是好是坏,这就给了保守派操作的空间。

  其实从第一章开始我们都在说,王安石变法始终面临着保守派的阻扰和破坏,这种破坏和阻扰几乎是从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的对立。那这些神秘的,我称之为保守派老头子的家伙们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神宗曾经说,朕绝不会被小人所挑拨离间。那么,如果上来泼凉水的人都是有名的正人君子,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辈,请问陛下该如何处置?

  王安石是改革派,变法派,说道王安石变法的对立面,那些反对党,也就是所谓的保守派。那这事情可有意思了,这其中既牵涉到理念矛盾,也就是“新法”和“祖宗之法”的路线之争;又牵涉到地域歧视,“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间的意气之争(改革派南方人居多)。后来在王安石自己变法派阵营内部,又出现了争夺最高领导权的内部斗争,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沙滩上”。可以说,除了民族矛盾,其他一切该有的矛盾都有了。

  如果说,改革派的扛把子王安石,是神宗皇帝的“革命导师”加“亲密战友”,才华横溢,名满天下。那么针锋相对的,保守派的领头羊,那也是不遑多让的一代学霸。他就是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的那片课文,《司马光砸缸》的主人公,《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先生。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其实在变法之前呢,两个人一直是互相敬重,关系非常好的铁哥们。后来在变法这件事上,司马光坚决反对,终于和王安石就分道扬镳了。王安石主持变法就当了宰相,也就是总理嘛,而司马光那时候是御史中丞,大检察官。司马光就整天上书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针锋相对的弹劾他,特别是对王安石的《青苗法》,深恶痛绝,后来王安石很大程度上就是栽在这《青苗法》上。

  司马光说,王安石那些新法都是与民争利,是搜刮民脂民膏,执行王安石的新法,短期内政府是多收了很多钱,“国富”了,长期下去一定会导致“民穷”,民生凋敝,民不聊生。那司马光的话有没有道理?事实证明,他有些观点是对的,比如说这《青苗法》,王安石的初衷是促进农业生产,贫农没有钱买种子,可以到当地政府那里贷款,到秋天有了收成,再连本带息还给政府。这个制度出发点绝对是善意的,在不少地区也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王安石却忽略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贪心,官僚系统的贪心。

  大概王安石习惯了自己的高风亮节,所以对人心的贪婪险恶缺乏足够充分的认识。《青苗法》推行全国之后,出现了让王安石和神宗都没有意料到的后果:强制贷款。很多地方的基层官员,县令、知州那些人,为了出政绩,为了彰显自己对执行新法的不遗余力,强制农民贷款,然后上报朝廷说,我们县今年有效扶贫多少万人,帮助几万农民脱贫致富之类。正好那时候王安石推行了一套很有效的户籍管理制度,叫做《保甲法》:五家一小保,十家一大保,一百家为一都保。对全国农民实行了军事化管理,所以政府推行强制贷款效率特别高,怎么弄?直接逐层摊派嘛,我就找你们这些保长,这十万你这保负责,那十万他的保负责,谁完不成我找谁麻烦。

  官僚体系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出现的各种政策扭曲,直到今天依然无法有效的遏制,更何况一千年前王安石所处的那个时空。那时候农民们识字的又不多,官老爷们拿出王安石的《青苗法》,说我们是奉行朝廷王相公的旨意,依法办事,你们都必须贷款!一时之间,全国的农民都不胜其扰。如果是风调雨顺的地区,农民们节衣缩食也就忍受下来,权当破财免灾吧,生活还要继续。如果稍微遇到些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付完青苗的利息,一家人已经没活路了。要么被官府抓去当苦力,要么就举家逃亡,流落异乡。像《青苗法》这样,在执行过程中被官僚系统所扭曲的新法,在全国各地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其实此时问题倒也还没到那么严重,至少王安石当政期间全国各地并没有爆发农民起义。任何新鲜事物的出台,在整个社会推广都是需要一些磨合期,需要一些补足和调整的。比如今天,大家就没听说过哪发生强制贷款嘛,说明这些弊端都是可以从制度设计上加以避免的,不是那种没法解决的难题。

  然而也就生该王安石倒霉,熙宁七年(1074年)的春天,宋朝领土上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为了活命,四处逃难。这下终于被保守派们逮住机会了,他们想出了很有创意的一招,几乎是四两拔千斤,三言两语,轻而易举的就把王安石推入无法反击的境地。保守派们这次没有搞万言书,他们找人画了一幅画,画的名字叫做《流民图》。

  在这次大旱灾之前,由于司马光等人坚持不断的上书弹劾,神宗皇帝对新法已经有些心理阴影了,至少不像过去那样一边倒的支持,他也在反思新法的副作用。不得不说保守派的老家伙们洞悉人心,他们把握住了神宗的这一丝丝犹豫,如同传说中的武林高手对招,轻描淡写的一剑封喉。

  据说,保守派能够这样精准的把握神宗的心思,是因为他们在神宗身边安插了卧底。这个卧底不是别人,她们是神宗皇帝的老娘,高太后;以及神宗皇帝的老婆,向皇后。当然了,或许这对婆媳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我们也无从考证了。总之,皇帝的老娘、老婆和保守派们站在一起,在内心深处反对自己的儿子、老公的变法事业。可想而知,这个阻力是多么的强大。在权利斗争中,枕边风从来都是大杀器,而“你妈妈觉得你冷”更是中国人无法抗拒的束缚。反观王安石这边呢,他是多么的势单力薄,除了自己个人的顽强意志意志,没有盟友。

  可以想象了,神宗皇帝是必须看到这幅《流民图》,因为他妈妈希望他看到嘛。这《流民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又为何能有一剑封喉的威力呢?

  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有图有真相”嘛,有一个管理宫门的小官,不知在何人的授意之下,将那些在京城乞讨的难民们画了一个写真。具体的景象,就像于冯小刚导演拍的那部《1942》,一群破衣烂衫的叫花子拖家带口,而且沿路还倒下不少半死不活的饿殍。然后这幅《流民图》就在神宗面前打开了,神宗的老妈、老婆也在旁边一起看着。从小在深宫之中养尊处优的皇帝陛下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象啊,旁边的老妈、老婆又一起痛哭流涕,打开真人音效,那场景渲染的一个悲惨凄凉。神宗皇帝的意志终于扛不住了,连声叹气,他觉得自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献《流民图》的小官说:民间传言,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旱灾,只要王安石下台,旱灾自然消失。太后、皇后也在那一把鼻涕一把泪,呜呜,陛下啊!王安石祸害天下!

  所以啊,神宗皇帝就去找王安石商量,说王爱卿,你看这个事情怎么办?之前司马光那些人也说了新法不少毛病,有些不合适的东西,你看咱们是不是就撤了吧。大家也不要鄙视神宗,作为一个皇帝,他已经无条件的支持王安石六年了,虽然距离他自己当初的承诺是有点差距,不过当皇帝的能做到这个份上也不容易了。

  王安石这时候还想争辩一下,他劝神宗,自然灾害和人间政治并没有直接联系,所谓天人感应是迷信,即使是尧舜那样的上古贤王当政,自然灾害也是无法避免的,这都是有史可查的东西。但是神宗皇帝对新法已经失去信心了,想到天怒人怨的巨大压力,年轻的皇帝扛不住。这次,神宗没有和王安石站在一边,他宣布废除《青苗法》、《保甲法》等十八条新法。王安石自知无力回天,主动辞职,外放江宁(南京)去了。

  虽然新法随即在另外几个变法派的运作下重新推行,而王安石本人也于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再次被神宗请回朝廷,但是君臣之间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而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矛盾斗争之外,改革派内部也产生了剧烈的矛盾。第二次从宰相位辞职的王安石,对变法已经失去了斗志。他轻车减行,从汴梁一路走访到南京,这一路上听到许多老百姓对新法的怨恨,从此绝口不言变法之事。

  元丰二年(1079),神宗第三次将王安石召回朝廷,任命他为左仆射(神宗皇帝元丰改制,恢复唐朝官名,左仆射相当于宰相,加封荆国公。但是,此时的王安石,既无实权,也无斗志,只是朝堂之上一个变法运动的符号象征,精神领袖罢了。他写了一首《凤凰山》,“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当年那个以一己之力推动天下的王安石,一去不复返了。

  此时距离神宗皇帝开始变法大业,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当年那个懵懂的热血青年,经过十年的治国磨练,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专制帝王。他不会再无条件的去信任一个人,也不甘心做一个端坐幕后的支持者,他要走向前台,亲自操刀,将这个国家的一切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而这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那个最初的梦想——扫平西夏。

  元丰四年(1081),西夏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国主,西夏内政动乱。宋神宗认为进攻西夏的良机已至,果断发起对西夏的全面进攻。

  这次战役,宋神宗调动起超过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对西夏大举进攻。历史上把这次军事行动称为“元丰五路伐夏”,这是宋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次行动也是对神宗登基以来,十二年变法成果的一次大检验。


  (https://www.motanwx.cc/mtk48714/2585629.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