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坛库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三百三十七章 社稷基石

第三百三十七章 社稷基石


  想要毁灭这个可怕的怪兽,蛮来那是愚蠢的行为。

  作为一个仁德天子,遇到了喜事,赏赐天下子民,那是为政者的本分。

  于是,在秦代强盛无比,能左右国家大政,甚至决定国家意志的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在历代汉家天子的这一套组合拳下,迅速衰亡。

  太宗孝文皇帝时期,更是采纳了晁错建议,准许民间商家和豪强输粟捐爵,给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致命一击。

  有钱人纷纷“慷慨解囊”,然后捧了个什么五大夫一类的,在秦代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得到的爵位,“欢天喜地”的回家等着,然后才发现朝廷摆了他们一道。

  于是,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的基础被粉碎,庞大的军事利益集团“分崩瓦解”,枪杆子终于被汉家天子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正是彻底击垮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孝景皇帝才敢动手削藩,否则,军队里军头林立,想要削藩,还不得先把军头们给拉拢?哪能跟现在这样,天子想做的事情,没人能拦阻!

  所以,当历史发展到现在,秦代的军功勋贵集团已经消亡,不再是国家基础与统治阶级的根本。取而代之的是,自太宗孝文皇帝一直以来倾力扶持的小地主自耕农阶级。

  太宗孝文皇帝曾想造一个园子,发现需要十户中人之家的家资,后果断就不造了。

  这其中透露出来的意味,不止是节俭那么简单,而是汉家天子开始扶持小地主,自耕农阶级的政治表态。

  无疑,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

  任何一个政权的稳定,基础都是中产阶级的数量。中产阶级数量占多数,社会就稳定,天下就安定。

  反之,则是王朝末日,天下即将大乱的征兆。

  后世的唐宋明无一例外。就是在大汉皇朝过去两千多年后,所谓的“人类希望”,“自由灯塔帝国”的支柱也是中产阶级。

  而长漂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来自于中产阶级。佃农跟奴仆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哪里来的机会读书识字?

  至于富豪之家,就不需要长漂了。汉室专门为这些人,设置了一个赀官体制。所谓的赀官,就是捐官,他们可以选择捐钱,来获得一个侍中一类的侍从官身份,进而进入政坛。

  所以,长漂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必然是小农自耕民与小地主。

  而且,每一个长漂最起码都能读书识字的,在他们中间“出类拔萃“,说是“博学多才”,“学富五车”也算不夸张。而这自然意味着,他们是小地主自耕农阶级里的精英。

  这些人只要回到家乡,凭借着能读书识字,再加上见过世面,懂得天下大势等等这些长处,每一个都可能成为地方的名人。按道理来说,他们应该是社稷的基石。但现在却因为长期漂泊在长安,没有晋身的机会,而可能对朝廷产生怨恨……

  刘病已曾经在很早之前,就想过科举的种种问题,因此,刘病已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种种细节与方面早已经过无数次推敲。

  首先会设置一个初试,先考应考者的识字水平,能默写出任意一篇先贤文章,并能写下一篇自己见解的,就算通过!

  这题是语文考试,基本上能默写出一篇先贤文章,并且还能有所阐发的,肯定属于知识分子了。

  接下来是复试,会出三道题来考应考者的算术水平,答对者进入下一轮……连个算术都不会的人,刘病已肯定不会要,数学是一切的根基,连数学都不会,要你何用?三道题中第一题,基本会是送分题,可以在《九章算术》中找到类似的内容,第二题是前世小学六年级的一般内容,对这时代的人来说,可就有些难度;至于第三题,刘病已打算采用前世小学奥赛的难度,来黑这些侯选者一把。

  最后朕会亲自接见,所有通过前两轮的应考者,通过交谈,提问的方式从中选出二十人……

  刘病已是第一个吃河豚的,因此只能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就算证实河豚有毒,也能果断吐出来不是?

  实际上,刘病已也清楚,他搞出来的这个考举,一开始肯定是轮不到,那些真正流连长安的寒门子弟染指的!想一步到位,将后世的科举复制到这西元前的时代,开什么玩笑?

  隋唐的科举,开始也是权贵的盛宴。没有门路的士子,再怎么有才华,也休想考中。像李白、杜甫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彻侯勋贵们,虽然就剩下半口气了,但“瘦死骆驼比马大”,地位尊崇,门下子女又多,能有一个亲近皇室的机会,肯定不会放过。所以,这种事情想都不用想,只要传出风声,刘病已就得做好各种说情的人,踏破门槛的准备。

  而刘病已呢,也准备借着这个机会,筛选出一批支持者。所以最后面试能通过的,绝大多数肯定是勋贵的子侄,只有那些真正“鹤立鸡群”,才能出众的寒门子弟,才能有机会被刘病已选中。至于勋贵子侄们是草包这种事情,刘病已并不担心,能通过前二道程序的,可不是简单的角色。

  长安城最近流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这次天子打破常规,准备启用一个名为科举的制度,来选拔太子舍人,换句话说,这次的太子舍人名单,不再由少府来考核,向皇帝推荐,而是直接从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员里面录取。

  而更惊人的是,科举考试在原则上面向所有人开放(工商从业者除外),任何人只要自认为有应举的能力,就可以“怀牒自投”,报考不需要经过地方官察举。

  这个考举,简直是韦贤从来没有听过的事情。

  “陛下此举大善,或许以后的地方官,再也用不着举荐什么的了,这考举若是能实行开来,命天下读书人,都来考这考举,那么,自然可以做到‘野无遗贤’!”丞相韦贤心里想着,若这考举真的推行开来,那些真正有才华,或者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都会来参加。

  他颇有“自知之明”,皇帝陛下乃是开拓创新之主,自己已经老迈,是时侯考虑把丞相之位让给年轻人了。


  (https://www.motanwx.cc/mtk131837/7399844.html)


1秒记住墨坛库:www.motan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otanwx.cc